One year history plan

引言

此文算是对这一年中阅读的历史书籍做的一个总结。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,先后阅读了包括《万历十五年》、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、《东晋门阀政治》、《波峰与波谷》、《秦汉魏晋史微探》等诸多历史书籍。《南明史》一书中李定国临终前的”宁死荒徼,无降也”,《万历十五年》一书中的万历皇帝朱翊钧、大学士张居正、申时行,海瑞、戚继光、李贽的悲惨结局、《东晋门阀政治》一书中门阀政治的兴替、发展以及灭亡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。在阅读的过程中,多有对于具体事物的零散思考,但却没有做过系统性的整理,想来应该写一篇文章对这一年的思考做出一个全面的总结。另一个,促使本文产生的原因则是一种困惑: “为何这个庞大的帝国历经数个朝代的兴亡更替依旧维持原样?为何受到人们口中称赞的清官在生前总是不受待见,直到死后才会被立为道德模范让人们学习?为何中国人总是喜欢钻研“人的学问”?再如,为何有人总是将鲁迅先生的“民族劣根性”一词挂在嘴边则又深爱着这个国家? 这诸多的问题需要一个答案。

以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历史

本文首先想讨论的是如何看待历史,即以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历史。笔者之前将历史看做是历史事件的简单集合,采用这种方式看待历史导致的结果往往是钻入到琐碎的史料中去。《万历十五年》一书,无数次陪着我入眠,书中的那句”责难陈善”也不知在我脑中响过多少次了。万历、张居正、申时行、戚继光、海瑞、李贽犹如一个个鲜活的人,以其特有的形式展现在笔者面前。书籍本质上是一种媒介,其主要的用途是用以传播书籍作者个人的思想和观点,这种思想和观点往往以历史事实为根据进行推导,衍生出一种个人的思想。历史毕竟不是数学上的逻辑推导,对于历史而言,对于不同的历史事件,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会得到不同的结论。例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在以影视作品中多以白色脸谱的形象出现,如果简单的以艺术家的视角看待关于曹操,将刻板印象带进历史中,那么诸多的问题便无法解释. 曹操的出生并不好,甚至被人骂作“赘阉遗臭”,但为何偏偏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注重出生身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,最终统一了北方? 毫无疑问,仅靠人们口中的”善于权谋及阴险狡诈”并不能解释这个问题。

在笔者看来,应该以一种“微观”和“宏观”两种视角相结合的方式来看待历史。微观的视角,即所谓“风起于浮萍之末,浪成于微澜之间”,用一种置身事内的态度看待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,理解其主观动机和客观因素,思考人物动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逻辑,这样方能更好的理解历史。而宏观的视角,则以客观、冷静、旁观的视角看待整个历史,以寻找出历史的演变规律,找出历史的“变量”与“常量”。本文也着重强调“历史具有强大的惯性”这一论点,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便以宏观的视角去看待历史。

秦始皇横扫天下,吞并六合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。“皇帝”一词是秦王嬴政的原创,大概是因为他认为自己”德高三皇,功盖五帝”,需要一个全新的称谓来表彰自己的功绩。历史爱好者向来喜欢给历史上所有的皇帝进行顺序,在各大榜单上常年位居前列的皇帝有秦始皇嬴政、汉武帝刘彻、唐太宗李世民、明太祖朱元璋。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,也都是巨佬,这里面随便拿出一个人都能让喜爱他们的人吹上半天。但在笔者看来论影响力而言,秦始皇嬴政绝对是应该排在第一位的,因为他统一了整个中国,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大统一时代,他创造了一个“模板”。往后两千年的历史多沿着”统一”这个变量不断前进,当内在分裂的力量强于向内统一的力量,中国便向着分裂的局面发展,当统一的力量大于分裂的力量时,国家便因此出现统一。

秦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,历经二世就淹没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之中。汉高祖刘邦最终建立了汉朝,然而推翻一个朝代之后,必得建立一种制度来保障新成立的统治阶级。因为秦朝统治的事件实在是太短了,所以没有形成啥制度。终于在汉武帝时期,中国完成了一次蜕变————轮台罪己诏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向”守文”的转变。商鞅变法建立的二十军功爵,将秦国打造成了一架紧密而高效的战争机器,最终战胜了其余六国。而秦朝建立以后,以“能书、会计、治官民,颇知律令”为标准选拔出来“刀笔吏”来对整个国家进行外科手术般的治理,这与后代出现的文人治理有着明显的区别。影响之后二千年的儒生在这个时期走进了历史中间。既要维护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,又要力图不重蹈秦灭亡的覆辙。这就要求既要使用武力维护中央统治,又要与民修养生息,这实在是一件难事。我们可以看到,向守文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转变就完成的。王莽篡汉的失败标志着恢复旧态固无可能。在秦汉时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波峰,封建专制、中央集权、官僚体制相继出现,并影响了之后两千年的历史,在魏晋南北朝时代,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波谷,八王之乱、五胡乱华将帝国拖入了永无止境的战火之中。 一种末世的悲观思想在广大地区上不断传播。然而,中国的历史并没有停步,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官体制不断变化,选举制度不断完善。最终促成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文官选举制度的形成。不能简单的将魏晋南北朝的这段历史视为最混乱最黑暗,并加以否定,对于这段历史需要进一步的探索,更多的是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”。陈寅恪先生用“引塞外野蛮精悍之血,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”便是这段历史最好的总结。

有趣的是,在这段时期有句谶语很流行 — “卯金刀卯金刀,天下终归刘”。 很难想到,在刘邦建立汉朝的三百年后,还会出现”刘氏会继续延续统治这一说法”.
历史同样具有连续性,这一点,可以从名称预见,“秦汉”,“隋唐”“明清”。

我们需要警惕的是,封建专制的余毒也随着历史延续了下来,直至今日依旧存在于社会中。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一竿子打倒一船人,中国社会有其自身演变的规律,有其自我前进的步伐。 正如,阎步克的<波峰与波谷>一书中用一种起伏的轨迹,将秦汉魏晋南北朝分为波峰和波谷,

  1. 我们也不难发现,中国历史趋于一种前进,而且这种前进的步伐也愈来愈快,并逐渐趋于收敛。 这一点可以从“户籍制度”的演变,为例证。

若以学术严谨性而言,书中的颇多观点有待进一步商榷,但是作者的大历史观却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整个历史。

与万历十五年一书而言,东晋门阀政治一书,可作为学院派。
2。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,苟周于事不必循旧。封建主义的余毒 依旧存在于人民大众之中.
秦代需要先追溯到战国时期,战国的主旋律是争霸,谁力量强大谁就能成为霸主,这个时期国家的观念早已形成,换句话说,官员体制也初具雏形,各国犹如一架精密而有效的机器,以训练有素的官吏和完备严明的法律治理整个国家,并由此开启一场治理能力的竞赛。

到了秦朝,书同文车同轨,以法术治理整个帝国,直到汉代官员的选举依旧注重事物处理能力,而不是以综合素质进行选拔。

自儒家开始评价一个人的时标准便出现了变化,这一点可以从对于皇帝的评价,对于皇帝的评价不再是以“才干”为标准,而是以抽象的道德标准,对于皇帝的最高评价就是“有德之君”,而对于乡里区域人物的评价便变成了“德高望重”。

一百年前中国才消灭帝制,才割掉物理上的辫子,然而心中的辫子却要花更长时间才能割去。

上述大局观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,即“明亡于万历一说”,若将万历一朝看做明朝由盛转衰的,则,但是倘若将归结于皇帝一个人的昏庸与否,则无法解释历史的前进。

我们该怎么做

本文尝试以《万历十五年》中的大历史观来看待中国,并掺杂进作者的所思所想,最后本文指出这样的一个观点。
文章一开头笔者谈到的历史方法论岂不是不止适用于历史,倘若将这种大历史观的方法用来看待一个人的一生,就会得出一个颇为有趣的结论。曲线由若干连续的点构成,以微观角度看来,人生中的每一天都是曲线上的一个点,其切线与实际的轨迹并不重合。即每一天的实际轨迹都是由偶然的因素决定的,它受到多个变量的共同影响。然而若以全局的视角看待,则会发现该曲线以受到过去的影响,却又充满着各种偶然,以一种螺旋的方式不断向前发展。

对历史怀着一份敬重

在文章的最后,笔者还想谈一谈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态度问题。封建一词由“feudal system”一词翻译而来,然而中国的政治体制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差甚远。中国的政治更倾向于是一种文官政治或者说是官僚政治,这有无数的文官和案牍可以为证。中国的历史可以理解为专制,而不可以理解为独裁。不然就无法解释丞相、刺史,言官等职位设立的意义,也无法解释“wuxue三纳谏”为何不断发生,前仆后继发生的缘故。
我向来困惑于,为何中国人痴迷于“人的学问”。张居正暗中串联大太监冯保,逼走了曾经的合伙人高拱,取得了首辅的位置。张大人也不像多数人所认知的那么清廉公正,其在位期间一直存在作风问题,他不断的引用新人以推进实际上是财政紧缩性质的改革。“严嵩倒台了,另一个严嵩上台了”。

在中国实施独裁制度缺乏技术上的可能,而只能走中央集权这种道路。中央集权这种模式,维持了一个高效运转的中央政府,使得政府能够制定出适用于情况各异地方实情的制度的同时,又给地方上留下了足够因地制宜的空间。再者,皇帝专制被视为封建帝制的一大特性, 凭借皇帝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也是不足以管理庞大的这片土地,倘若在体制的设计上,缺乏抑制皇帝个人权利的机构,那么这个朝代也多半是昏庸的。

在钱穆先生的<中国历代政治得失>中,不难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的温情和敬意。中国的历史需要怀着一份敬意去阅读,不是“封建专制”四个大字就能几千年的历史。

后记

跟历史有关的部分到此就算是结束了,后面的内容与历史已没有多大关系了。此文实际上是由我这一年的随书笔记整理而成,在这一年时间里,每日抽出两三个小时投身历史书籍的阅读。回顾这一年,随着时间的流逝,一开始对于历史的兴趣也被消耗殆尽,更多的是感觉到一种枯燥。

在读完《东晋门阀政治》之后,更是感觉历史学者眼中的历史与普通人眼中的历史有着明显的区别,这无论是在对于历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都尤为突出。留给我最深刻影响的是.
看待事物要具体而抽象,不能以单一的视角看待问题,这样容易陷入到险隘的视角.
《明朝那些事儿(1-9)​》中的那句“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”。这句话实际上出自,一本我还没读过的书。然而,这8个月里我读过的诸多类型、不同朝代的历史书最终教会我一样东西: 人生所谓的挫折,所谓的不如意,用纵观一生的视角来看待,也无非是水面一时激起的涟漪。